<信報> 治癌新法收費高昂 醫保可覆蓋?

科技日新月異,以往曾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癌症,部分已可透過先進的醫療技術,提高痊癒機率之餘,亦可減低治療過程的痛苦。惟病人大多數只能在私家醫院接受這些新技術治療,所費也不菲。
其中一個近日相當多人討論的醫療新技術,就是有「肝癌治療神器」之稱的組織碎化技術,為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種非侵入性、無痛且高效的治療選擇,在無創之下,利用高強度超聲波瞄準及破壞癌細胞,減少對周邊健康組織的傷害,降低出現副作用及併發症的機會。
「神器」療程 兩日一夜要30萬
這部「治癌神器」去年由李嘉誠基金會捐出三部,其中兩部捐給香港兩間大學的醫學院,一部則予私立醫院,惟近日三部儀器已全數轉移到私家醫院。醫管局解釋指出,由於相關儀器仍處於「臨床試驗」,故未能在公營醫院全面推行。因此,肝癌患者若想採用此技術,便須付昂貴的費用到私院治療。
其中一間私院的兩日一夜套餐,便索價30.8萬元,雖然香港市民可獲減5萬元,但也需要付逾25萬。
此外,被喻為原發性腦癌中惡性最高的四級腫瘤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傳統療法只能透過手術切除,之後再接受放射治療及化療去控制腫瘤。但由於腦部結構複雜,手術風險高又難以徹底切除,復發率也因而偏高。
近年相關治療技術有大突破,一種名為「腫瘤電場治療」的技術於2019年引入香港,同樣屬非入侵性、無創治療。只須將電極貼貼在患者頭上,然後由醫療裝置輸出低強度、中頻交替的電場,來抑制癌細胞增長,甚至令癌細胞死亡。惟此裝置需要長時間佩戴,每天最少18小時,故治療費用高達每月十多萬元。
好消息是,部分香港的醫療保險已自動擴闊保障範圍,可就上述兩種新的治癌技術作出賠償,但病人能否採用相關治療,除了醫生建議外,關鍵便是有沒有足夠的錢和醫保。
保費調整正常 不宜衝動取消
要知道最基本的普通醫保,保障額度有限,即使有得賠,投保人可能也要自己支付一大筆費用。假如有買超額醫療或高端醫療,情況會好很多,前者是保險公司會就超額部分多賠八成至九成,投保人只須自付一成至兩成費用,但要留意超額醫療也有賠償上限。
部分高端醫療玩法則是先付一筆自付費,超出自付費部分則保險公司會全數賠償,遇上像電場治療這種需長期治療但費用高昂的療法,便大派用場。
事實上,近年部分客戶向筆者抱怨,說保費年年加價,但保費調整除了因為客戶年紀增加外,還因為醫療通脹,而醫療新技術也是導致醫療通脹其中一個重大原因。因為客戶當年投保時,相關技術尚未出現,保險公司便以當時的醫療賠償水平去計算保費,但當新技術推出後,很多保險公司基於客戶需要,不用客戶再申請、額外付費或再買新單,便自動將新技術納入保障內,而新技術治療費普遍較舊技術高昂,間接造成醫療通脹。當連政府醫院最近也宣布要大幅加價時,可見醫療成本連帶保費上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因醫療通脹而作出的保費調整並不會年年發生,而且某些保險公司都有提供無索償折扣,只要過去一段時間沒有索償過,最高可以有15%的保費回贈,相信能藉此抵消部分保費加幅。
因此,投保人不宜因保費上漲而一時衝動取消保單。尤其投保多年的客戶,很多已屆中年,一來退保後,因健康狀況改變未必可再投保,就算可再投也有可能因已有病歷而加保費;二來,年屆40歲後,乃最需要醫療保障之時,雖說沒有醫保可到公立醫院就醫,但輪候時間較長,亦沒有新醫療技術的選擇。漫長的治療過程,隨時會為生活帶來不便。
最後想說一句,在現今社會,其實很多病也有得醫,最怕是有得醫但無錢醫。
作者周榮佳(Wave)從事保險業20多年,擁有15個專業資格的11本暢銷書作家。現職某大保險公司高級資深區域總監。
(原文刊登於2025年7月19日 信報 <保險解碼> — 《治癌新法收費高昂 醫保可覆蓋?》)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