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美國醫療費貴 保險屬必需品

一連三期剖析了英國、加拿大和澳洲的醫療體制,今期輪到不少人夢寐以求的移民地──美國。美國的醫療體系與英加澳的「全民健保」體系明顯不同,它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由多方支付者構成的複雜體系。而在美國,醫療保險不是輔助計劃,而是必需品。
美國醫療體系的特點是技術領先,在藥物研發、醫療設備和新型治療方法上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且選擇繁多,在挑選醫生、專科專家和醫院方面擁有極大的自由度。相較於公費醫療國家,美國在預約專科和進行擇期手術方面的等待時間通常較短。但因地域和保險計劃不同,差異可能會很大。
然而,這個體系的致命缺點是費用極其昂貴,人均醫療支出遠超任何其他已開發國家,使得擁有一份良好的醫療保險成為在美國生活的基本前提。惟美國沒有為全民提供統一的公營醫療保險,而是以私營商業保險為主導,輔以針對特定人群(長者、殘障人士及低收入者)的政府公共保險計劃。
主要來自四類保障計劃
美國的醫療保障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 僱主提供的商業保險:這是絕大多數65歲以下美國人獲得醫療保險的主要途徑。公司為員工及其家屬購買團體健康保險,員工通常需要支付部分保費以及在使用服務時的自付額(Deductible)、共付額(Copay)和共同保險(Coinsurance)。
2. 個人購買的商業保險:自僱者或其僱主不提供保險的人士,可以透過《平價醫療法案》(俗稱「奧巴馬醫改」)設立的健康保險市場自行購買保險,中低收入者可獲得政府的稅收抵免來降低保費。
3. 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俗稱「紅藍卡」,是聯邦政府為65歲及以上的長者和部分殘障人士提供的公共醫療保險。它分為A部分(醫院保險)、B部分(醫療保險)、C部分(優勢計劃,包括A部分及B部分)和D部分(處方藥)。
其中A部分屬強制性,所需資金通過政府徵收的工薪稅(Medicare tax)來籌集,所有僱主和僱員須分別繳納工資收入的1.45%,用於支付A部分住院醫療保險。至於B、C及D部分為自願性質參與,大部分受益人仍需要承擔支付月費和自付費用。
4. 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俗稱「白卡」,是由聯邦和州政府共同出資,為低收入個人和家庭提供的醫療援助計劃。其資格和福利範圍因州而異。
至於移民美國的人,也並非可以隨便參加Medicare。對於65歲或以上的長者移民,能否參加Medicare主要分為三種情況:第一,如果在美國工作並繳納醫療保險稅(Medicare Tax)達10年或以上,便合資格免費獲得Medicare A部分(醫院保險);第二,如果已合法居住滿5年,但繳稅年期不足10年,則可以自費購買,惟月費可能高達數百美元;第三,合法居住未滿5年,則完全不符合資格參加Medicare。
對於不符合Medicare資格的移民,則可循另外兩個途徑尋求保障。
《平價醫療法案》允許所有合法居民(包括綠卡持有人)透過其設立的市場購買個人保險,並根據收入水平申請政府保費補貼。而低收入的合法移民,則通常可以申請Medicaid(白卡),但各州會存在差異。
特朗普圖撤「奧巴馬醫改」
由此可見,新移民在抵達美國初期,極有可能處於沒有任何公共醫療保障的「空窗期」。值得注意的是,《平價醫療法案》向來是美國政治鬥爭的焦點。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上一個任期已提出廢除,今年再度入主白宮,又舊事重提,民主和共和兩黨更因為醫療補貼爭議,而令美國政府再次出現停擺。這種政策上的不確定性,為美國國民及新移民的醫療保障增添不少變數。
在這種情況下,打算移居美國的港人,宜在港預備一份可以覆蓋美國的醫療保險。雖然保費未必便宜,但在美國驚人的醫療費用面前,一張醫療賬單或許足以令人破產,預先準備還是相當必要。
作者周榮佳(Wave)從事保險業廿多年,擁有15個專業資格的11本暢銷書作家。現職某大保險公司高級資深區域總監。
(原文刊登於2025年10月18日 信報 <保險解碼> — 《美國醫療費貴 保險屬必需品》)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