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5 min read

<信報> 長期病患者移加 應預算藥物開銷

Written by
Full Name
Published on
22 January 2021

上周提及英國的醫療制度,其實除了英國是移民熱門地之外,加拿大也有不少港人移居,當地的醫療制度又如何?保障是否足夠?是否需要保留香港的醫療保險呢?今次再跟讀者探討。

加拿大實行全民醫療保險制度Medicare,並非聯邦統一的全國制度,而是由各省和地區自行立法及管理,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提供經費和制定《加拿大衞生法》(Canada Health Act)框架。所有在加拿大居住的公民和永久居民,均可參加Medicare,至於持有加拿大移民局簽發的工作或學習許可人士,如果滿足一定條件,也可參與。

獲批參加者可獲由當地發出的醫療保險卡,只要持有此卡,便可以在其登記的省份內,免費享用醫療服務,相關費用會由加拿大政府支付。現時全國各省份的基本Medicare均免費,雖然部分省份過去曾收取醫療服務費用,但已陸續取消。保障不會因年齡而有差別,長者與年輕人同樣免費;部分省份僅針對長者另設藥物補助計劃。若然求診時未能出示醫療保險卡,則有機會先自行付費,之後再申請報銷。

家庭醫生不足 輪候時間長

Medicare保障覆蓋範圍廣,由家庭醫生、專科醫生門診、醫院手術、住院、住院期間所需的處方藥、必要的醫學化驗檢查、母嬰保健、牙科急診等都包括在內。然而,大部分醫院以外的處方藥、普通牙科護理、視力保健(驗光配鏡)、救護車服務,以至美容手術、針灸推拿等輔助醫療,則非保障範圍,費用需要由個人自行承擔。

跟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一樣,家庭醫生扮演着「守門人」的角色,病人通常需要先看家庭醫生,有需要才轉介至專科醫生。若然是急症,便可直接到醫院急症室求醫。

加拿大同樣面對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不單止輪候診症時間極長,等候時間以月甚至年為單位,就連家庭醫生也非常短缺,有些地區由於醫生不足,或醫生診所滿額,不再接收新病人。若然找不到家庭醫生,只能到免約診所、社區醫療中心或是直接去醫院急症室求診。不過,免約診所的醫生每次不同,難以提供持續跟進,而急症室則須按病情危急程度分流,普通病症輪候時間有機會相當長。

加拿大也有私立診所,可以讓病人更快地預約到專科服務或檢查,但需注意,法律規定私立服務不能與Medicare涵蓋的必要醫療服務重疊,私立診所多集中於美容、體檢,或某些未被公共系統保障的範疇。個別省份存在例外情況,但整體來說,加拿大較難透過自費方式繞過輪候等候公營醫療。另外,Medicare把非醫院處方藥排除在保障範圍外,對於需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者,這筆開銷可能非常沉重。

在港保單可作後備支援

正因如此,加拿大也有補充醫療保險,可填補Medicare部分未有保障的範圍,包括洗牙、補牙等普通牙科服務、非醫院處方藥、康復治療、家庭護理、救護車等,有些更可用於支付私立醫院診所、私家或半私家病房、驗光師等。一般而言,保險公司可報銷大部分醫療費用(通常80%左右)。

總結來說,加拿大的Medicare提供了堅實的醫療保障,國民不必擔心會因巨額醫療賬單而陷入財務困境。但其保障缺口及漫長的輪候時間,令補充醫療保險成為生活必需品。那麼對於移居當地的港人,原有的香港醫療保險是否需要保留?

若然閣下的香港醫療保單可覆蓋加拿大,筆者還是建議保留。首先,Medicare的保障僅限於加拿大境內,一旦國民長期離開當地,例如回流香港後便會失效,重返加拿大時要再重新申請,新申請通常需要經過最多3個月的等候期,醫療保險才正式生效。在此期間,任何醫療開支都須自費,因此,香港保單便可以填補在加拿大境外以及在Medicare失效期間的保障缺失。

其次,若想得到快速的醫療,便要到私家醫生或診所求診,不過仍須確認香港保單是否真的承保在加拿大的醫療費用。香港的保單可作為一份重要的後備支援,應付突如其來的開支。因此,在享受加拿大公營醫療福利的同時,保留一份靈活的香港醫療保險,是更周全穩妥的選擇。

作者周榮佳(Wave)從事保險業廿多年,擁有15個專業資格的11本暢銷書作家。現職某大保險公司高級資深區域總監。

(原文刊登於2025年10月4日 信報 <保險解碼> — 《長期病患者移加 應預算藥物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