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港虛擬保險商「錢」途未卜
.jpg)
香港自2018年開始批出虛擬保險牌照,本港4家虛擬保險公司最近終於首度公布業績,筆者看到亦感驚訝。原來4家公司在2024年合共稅前虧損逾2.8億元,營運超過5年仍無法錄得盈利。而4家公司中,有的虧損擴大,有的收入倒退,有的大部分收入竟來自股東關聯交易,這印證了筆者在之前專欄中反覆提醒讀者的觀點:虛擬保險的營運模式,存在根本性的隱憂與風險。
4家公司中,眾安人壽是唯一收入錄得負增長,惟在總開支同步收縮下,才令虧損大幅收窄54.5%,虧損金額亦是4家保險公司中最低。然而,其「開支對保費收入」高達251%,冠絕4家保險公司,這些數據難免予人公司似乎「無心經營」之感。
部分靠股東「輸血」 根基不穩
另一家安我保險表面業績最亮麗,保費收入大升150%,收入亦是4家保險公司中最高。但再細看之下,其2.4億元保費收入中,原來有2.2億元來自股東的關連交易,非關聯人士只得2000萬元,集團同時也給出1.2億元佣金,即公司主要做「自己人」生意,順便袋佣金。這種依賴股東「輸血」、並非面向消費者的經營模式,根基絕對不穩,一旦股東停止「輸血」,收入隨時暴跌。
還有最積極做推廣宣傳、搶佔市佔率的Bowtie(保泰人壽),雖然其保費增長超過四成,但支出亦同步一比一增長,結果虧損擴大26%,是4間公司唯一虧損擴大的公司,虧損金額1.5億元,亦是四者中最高。這正正反映了其經營模式的問題。Bowtie大灑金錢在廣告宣傳上,並不斷以大額回贈、降低保費來吸客,雖然保費收入增加,但開支也隨之暴增,導致入不敷支,已非健康的經營模式。其「開支佔保費收入」達178%,清晰地顯示其屬於嚴重蝕本經營。
值得注意的是,保險公司因為業務虧損,資本水平亦有所下降。其中Bowtie於2024年底主營長期業務的資本金較去年同期大挫61%至9702萬元,幅度為4間公司之首。只是由於Bowtie過去幾年已進行數輪融資,最近一次獲得了5.46億元的C輪融資,才令償付能力比率仍高於監管要求。說白點就是公司目前完全依賴股東融資來「燒錢」搶佔市場。這些初創企業,全靠一輪又一輪融資成功續命,但這模式無疑是一種豪賭,賭在資金耗盡之前能否成功甩開對手,藉此扭虧。若然失敗,除非股東再注資,否則也難逃賣盤命運,屆時後果不難想像。
最後一家主打一般保險的One Degree,收入增長超過50%,總開支僅升23.6%,令虧損大幅收窄超過三成。惟「開支對比保費收入」仍達119%,雖然也是4間公司中最低,但仍然未能擺脫蝕本經營的命運。
虛擬保險公司為何一直未能扭虧?筆者認為主要歸納為以下三點:
1. 高昂的營運與科技成本:虛擬保險公司雖然省下了傳統保險公司的租金及中介人佣金等開支,但在系統開發、網絡安全及客戶服務等方面,背後的技術與人力成本投入同樣驚人,尤其網上推廣更是不惜工本,有保險公司推出免11個月保費吸客,令毛利大幅下降。
2. 產品單一、利潤微薄:目前虛擬保險公司提供的產品,大多集中在自願醫保、定期人壽等結構簡單、保費較低的保障型產品。這類產品的利潤空間本已相當有限,加上市場競爭激烈,虛擬保險公司為求突圍,往往只能以低價作招徠,進一步壓縮盈利能力。
3. 客戶忠誠度低、流失率高:虛擬保險的客戶,大多是追求方便、對價格敏感的年輕一代。他們容易因為其他公司優惠而「轉會」,忠誠度一般較低。
若財困需賣盤 客戶勢受影響
歸根究柢,保險公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履行賠償承諾的能力。一家財務狀況不穩、長期入不敷支的公司,試問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或大量索償申請時,能否保證有足夠資金作出賠償?這正是虛擬保險最大風險所在。
一旦虛擬保險公司財困,將需要賣盤,筆者從事保險行業多年,這種情況其實並不陌生。我親眼見證過,過去一些傳統保險公司在賣盤或上市前,為了谷大業績、提高收購價,也會採取類似的短期刺激手段,例如劈價競爭、大幅放鬆核保要求,甚至重金從對手處收購整個代理人團隊。他們賺的從來不是穩健的經營收入,而是在資本市場上「執一筆」離場。
當新的管理層接手後,發現保單質素參差、賠付率遠超預期,自然會「新人事新作風」,例如收緊理賠標準、調整續保條款等,這些舉動與客戶當初投保時的期望便可能出現極大落差。因此,即使投保人的保單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服務質素、核保理賠的尺度,將難免受影響。更甚者,若不幸遇上結業清盤,投保人不但失去保障,日後若想轉投其他保險公司,亦可能因年齡增長或健康狀況轉變而面臨保費增加,甚至有被拒保的風險。
購買保險是一項關乎個人及家庭未來福祉的長遠決定。作為精明的消費者,我們在選擇保險公司時,宜選擇一家歷史悠久、信譽良好、財務穩健的大型保險公司,方為上策。
作者周榮佳(Wave)從事保險業廿多年,擁有15個專業資格的11本暢銷書作家。現職某大保險公司高級資深區域總監。
(原文刊登於2025年10月25日 信報 <保險解碼> — 《港虛擬保險商「錢」途未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