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 膠囊內窺鏡未必視作手術理賠

很多人對內窺鏡並不陌生,大家常聽到照腸鏡、照胃鏡,都是內窺鏡的一種。隨着醫學昌明,近年推出了嶄新的膠囊內窺鏡技術,只需吞服一粒如維他命丸般大小的膠囊,內建有攝影機就可以做到內窺鏡的檢查後果。然而,這種像吃藥,但又達到手術的效果的新技術,原來在保險理賠存在很大爭議。

傳統內窺鏡一般會視為小手術,皆因在檢查中如發現有異常情況,例如有出血、瘜肉、早期癌細胞等,醫生可即時進行切除瘜肉、抽取腫瘤組織化驗及止血,其作用並非單純的檢查,所以在一般情況下,絕大部分住院保中的手術賠償,都會包括傳統內窺鏡。

 

毋須麻醉 免卻痛楚

至於膠囊內窺鏡的運作是,當病人吞下膠囊後,膠囊就會隨着人體消化系統內蠕動,到達食道、胃、小腸、大腸等不同位置,醫生透過膠囊內攝影機無線傳送的影像並拍下照片,就能幫助診斷不同的腸胃疾病,例如隱性腸胃道出血、炎症性腸病、小腸息肉或腫瘤等,最後膠囊會自然隨着糞便排出體外。

正因為採用膠囊內窺鏡幾乎沒有痛楚可言,又毋須像傳統大腸鏡般要麻醉,而檢查過程中,病人可以做自己喜愛做的事,如看書或聽音樂,而刺穿腸道或其他器官的風險也大大降低,所以愈來愈人採用這種技術。

當然,膠囊內窺鏡也會有缺點,第一是價錢較昂貴,第二是只可用作檢查用途,不能進行上文的任務,如檢查後發現瘜肉或腫瘤等異常情況,便有需要擇日再進行其他手術,例如再做一次腸鏡,如此便費時失事。第三,假如膠囊未能排出體外,便需要做手術開刀取出。

 

保險公司有權拒絕賠償

由於膠囊內窺鏡只是檢查性質,因此在保險理賠中,難以列作「手術費」賠償,有些住院保只可以當成「住院雜費」或是「門診惠益 – 診斷程序及化驗測試」的項目中作理賠。有些人的住院保可能只買最基本的級別,住院雜費賠償上限不多,假如把膠囊內窺鏡費用落入此項目中賠償,便有機會面臨賠償不足的情況。

另外,保險公司也有機會要求投保人提供主診醫生證明,列出不能接受傳統內窺鏡檢查的原因,以防有人濫用。若然進行的內窺鏡只是實驗性、例行檢查、或是預防性質,因不切合醫療需要,便有機會列為不保事項,保險公司有權拒絕賠償。

因此,假如有私家醫生向大家建議採用膠囊內窺鏡手術時,要問清楚是否真的有醫療需要,並要了解自己的住院保「住院雜費」是否有足夠賠償額,以防醫療費用超支會大失預算。

 

(原文刊登於2023年11月4日 信報 <保險解碼> — 《膠囊內窺鏡未必視作手術理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