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iMoney> 影響兒童學習進度的因素?

相信全世界的家長及教師也很想知道答案。早陣子筆者在網上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提供了答案。話說澳洲音樂心理學家,麥克弗森(Gary McPherson)進行了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探討兒童學習音樂的進展。研究顯示,結論不單適用於音樂,還適用於其他領域。

Gary隨機選擇了157名7至8歲的兒童,從兒童選擇樂器幾周前開始記錄,一直到高中畢業,分析他們的音樂學習狀況。當研究進行了9個月時,兒童們的表現已出現分歧。Gary開始分析數據,試圖找出原因。他發現,兒童的進步幅度竟然與任何先天條件無太大關係,反而與兒童最初學習樂器的想法有關,且差距非常驚人。

Gary最初訪問兒童:「打算學習樂器多久?到今年年底?小學畢業?中學畢業?還是一生?」並將兒童的回答歸納為三類:「短、中、長期投入」。接着,Gary測量每名兒童一星期的練習量,分為「高、中、低」度。

在練習量相同的情況下,長期投入組的表現比短期投入組好4倍。長期投入組若每周只練20分鐘,進步幅度比練一個30分鐘的短期投入組還好。而長期投入組若結合高度練習,效果更好。

 

想法比教學練習更重要

Gary發現,對第一堂課抱持的想法,可能比任何教學或練習都重要,這完全取決於學生的自我認知。若在課程開始前,學生就有透徹體會,認為自己是音樂家、畫家、醫生、科學家、運動選手等等,那這個想法就會想滾雪球一樣,勢不可擋。兒童的自我期望,來自一些獨特的訊號,可能來自家庭、老師,或者遇到的景象與人物。這些兒童可能花了數百小時的童年,觀看最親愛的人演奏古典音樂,或在球場上練球。根據Gary的研究,這就所謂「引爆」。這類激勵訊號引發了兒童的學習動機及自我期望,進而對兒童的學習進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受上司所啟發定立期許

筆者回想起小時候學習課外活動的情況,當然沒有人會訪問筆者會學多久?而自己也沒有認真想過這問題。相信多數抱着「有趣」或「玩玩下」的心態去參與,結果真的沒有一項興趣持續下來。反而筆者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便從事財務策劃顧問的工作,至今已20多年,遺憾九成多同期加入的人已離職。看罷上文,思前想後,這完全歸功於筆者上司。當年在了解工作的階段,上司耐心講解這工作的晉升制度及各職級的福利,以吸引筆者加入。他也令筆者有錯覺,以為自己是天生合適這一行,令一個大學畢業生踏入社會的第一天,便定立區域總監這願望及自我期許。這個想法就像滾雪球一樣,勢不可擋,令筆者在過去的20多年愈來愈有動力及決心,進步也比別人快。

沒有人一出生便決定做什麼工作,所以,家長、教師和上司們,要引發對象的自我期望及動機,幫助對象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讓他們對學習及成長充滿信心和熱情,並貫輸長期主義,那成功便不遠矣。

 

(原文刊登於2023年6月10日 iMoney <一時佳話> —《影響兒童學習進度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