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 積金騙案層出不窮勿以身試法

電話騙案愈來愈多,當中有不少涉及強積金。騙徒一般會扮作強積金中介人,甚至強積金受託人公司或積金局職員,致電市民洽淡強積金事宜,實際是誘使他們非法提早領取強積金,或是騙取個人資料作貸款用途。小市民稍一不慎,不但損失血汗錢,更有可能惹上官非。

 

教唆提早領款乘機抽高佣

強積金電話騙案之中,最常見是慫恿市民提早領取強積金,包括訛稱聘請會計師行或律師行,協助當事人申領。而更多的是游說市民使用虛假證明文件,例如偽造內地住址證明,並教唆他們到民政署發假誓,訛稱將移居內地,然後以永久離港為由提早領取強積金。實際上,當事人可能只離港一段很短時間,例如一天,甚至沒有離開過香港。另一些騙徒會教唆他人以虛假病歷,訛稱完全喪失行為能力提出申領。事成之後,騙徒會在強積金款項中抽取高昂佣金或手續費,聽過有些高達三成佣金,當事人之後仍會繼續在港生活及工作。

此外,有些更貪心的騙徒,會再游說當事人把提取的強積金,投資在可疑的海外投資計劃,這些隨時是另一個騙局,屆時整份強積金有機會全落入騙徒手中,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最後化為烏有。

不過,破財事小,犯法事大,因為發假誓、偽造及使用虛假文書屬嚴重刑事罪行,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監禁14年。就算整件事情由騙徒策劃,當事人只是被教唆下行事,但畢竟是自己有份執行,所以責無旁貸。

 

假扮中介套取個人資料

另一類騙案,騙徒會假扮強積金中介或積金局職員約見市民,理由大多是洽談轉換或整合強積金事宜、講解最新強積金法例,甚至指當事人強積金戶口出現問題,要求見面跟進,實際是游說進行貸款,或是騙取個人資料及簽署文件。不法分子獲取受害者的個人資料後,有機會出售予其他機構,也有可能假扮當事人申請貸款,或者是挪用戶口資金,這都是相當危險的。

其實,積金局職員並不會聯絡市民推銷強積金產品,所以大家接到不明來歷電話時,必須提高警惕,立即致電積金局核實對方身份之餘,更不應隨便透露個人資料及簽署任何文件。

部分強積金附屬中介人有時都會做電話Cold Call,如對中介人身份有懷疑,可以索取對方的強積金中介註冊編號,然後在積金局網站的附屬中介人紀錄冊查閱是否真有此人。小心駛得萬年船,千萬別貪方便或小便宜而誤墮騙局,甚至身陷法網。

 

(原文刊登於2023年6月24日 信報 <保險解碼> —《積金騙案層出不窮勿以身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