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 醫療通脹加劇背後4大原因

香港自疫情解封後,通脹重臨,電費、交通、餐廳、租金樣樣加價,就連醫療保險保費也有調整。有客戶收到續保通知,發現保費上調了一些。

事實上,醫保加價有兩方面,一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因為年紀愈大,索償機會愈高,保費自然愈貴,就算沒有通脹,保費也會上升;其次是醫療通脹,即是由醫療相關的價格上漲帶動的加價。

根據Willis Towers Watson的《2023年全球醫療趨勢調查報告》,香港2023年的醫療通脹率將升至8.8%,整體高於2022年的8.2%及2021年的7.5%。Mercer Marsh Benefits的2023醫療趨勢報告亦預計醫療通脹率由2021年的5.8%和2022年的6%,上揚到2023年的7.5%。

 

新科技帶動成本上升

有些人會奇怪,香港4月消費物價指數也只是升2.1%,但醫療通脹卻遠高於此。而且不止今年,是連續通脹了好幾年,最誇張曾見過逾10%醫療通脹。

其實,醫療通脹主要來自四方面,第一是醫療費用成本持續增加,因為醫療技術快速進步,很多人都會接受新科技治療,例如目前治療癌症新技術有質子治療及免疫治療,而新技術由於未普及,故費用普遍較傳統方法昂貴,加上處方藥物成本亦增加,令到索償金額愈來愈大。

第二是社會人口及醫療系統因素,隨着香港人口老化,醫療體系的負擔將愈來愈重,而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愈趨普及,因而產生巨額醫療費用。

第三是都市人的生活習慣,例如缺少運動、睡眠時間少、壓力太大、飲食過度、酗酒等等,都令需要治療的機率增加。至於部分較注重健康的香港人,由於會做定期體檢,發現早期病症後機會率增加,都會推升醫療服務使用率。

最後是新冠疫情影響,過去3年香港不少醫療服務暫緩,以應付疫情的醫療需求,但復常之後,被抑壓的需求一下子湧現,甚至超越疫情前。加上不少人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後遺症,有些人甚至會久咳、氣喘,嚴重者更有敏感、心肌炎等疾病,進一步推升醫療需求。可惜的是,香港流失了不少醫護人才,致令公私營醫療系統人手短缺,繼而要加薪挽留人才,造成經營成本上升。「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藉醫保轉嫁風險

其實,醫療通脹不止發生在香港,全球都經歷同樣情況,在上述因素下,可以預視未來醫療費用只會愈來愈貴,假如不想退休後醫療開支變成沉重的財務負擔,最佳方法就是透過醫療保險,轉嫁風險予保險公司。雖然醫保保費也因醫療通脹而上升,但始終遠比醫療和生活費用便宜,所以很多有識之士會利用有限的保費轉嫁無限的風險給保險公司,解決這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痛。

大家揀選醫保時,建議不應該只比較價錢,尤其是不應太着重於某一年的保費加幅,因為可能有些公司年年加,個別公司的保費一直偏低,在百物騰貴下,無奈要追回之前加幅。反而大家應着重比較保險公司的口碑、服務水平及保障範圍,例如有些醫保會包括出院後門診與治療藥物,部分卻不保,所以需要細心比較條款,才知道哪一個計劃最切合你的需要。

多年來筆者見過很多客戶做決定的價值觀不一,有些是因為公司品牌、產品性價比、價錢、與代理人的關係等等,但退保的原因絕大多數都是因為自身財政問題和服務水平不達標所致。

(原文刊登於2023年6月10日 信報 <保險解碼> —《醫療通脹加劇背後4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