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 干預退休保障或好心做壞事

最近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接受傳媒訪問時提到,當局正在草擬取消強積金對沖的條例草案,以及研究如何把強積金配合公共年金,例如是否把強積金自動或強制轉為年金,其中轉年金的提議引來極大爭議。

筆者對此舉不敢苟同,先說取消強積金對沖。事實上,港府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已留意到香港出現人口老化現象,當時曾建議推行老年退休金計劃,遭社會強烈反對而放棄,取而代之是推行強積金,由僱主和僱員共同供款,為全港僱員提供退休保障。

撤強積金對沖增企業壓力

記得在2000年底強積金正式推出前,筆者要到不同公司做推廣,教育僱主僱員相關知識。當時不少僱主向我表達不滿,怒斥政府把退休保障責任全推卸在僱主身上。

筆者明白僱主為何反對強積金,因為確會增加經營成本,對中小企更是百上加斤,亦會削弱大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為了降低僱主們的怒火,當時筆者向他們解釋,強積金有對沖機制,可以利用僱主的強積金供款及累算權益,去抵消員工的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因為公司很多時會用長期服務金去留住人才,假如不幸公司要裁員,又要支付遣散費,年資愈長的員工,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的開支也就愈大,對企業來說絕對是一個財務負擔。

強積金設對沖機制,僱主變相是把這筆開支提早儲起來,當有資深員工退休或無奈要遣散員工時也有一筆資金應付,有積穀防饑作用。不少僱主聽罷也覺有理,之後對強積金供款怨言也少了。

如今政府打算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難免會予僱主們搬龍門、過橋抽板之感。現在疫情令不少企業經營艱難,裁員倒閉消息時有聞之。如果政府真的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老闆們想到日後要額外支付龐大的長期服務金時,或有機會促使他們提早裁走資深員工,甚至減少聘請長工而改請散工,有可能影響就業市場。

強制轉年金礙用錢自由

至於把強積金強制轉為年金,更加是莫名其妙。須知道公共年金只是眾多理財產品的其中一種,而每一種理財產品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不一定所有人都適合買年金。

例如政府之前推出可扣稅延期年金及可扣稅強積金自願性供款,這些都是主攻退休保障的理財產品,市民可因應投資進取度及風險承受程度去選購。若政府覺得年金是「完美」的退休保障,何不乾脆只推延期年金,而要讓市民自行選擇多此一舉?

還有,就算是年金產品,坊間也有很多私營產品且各具特色,更有理財顧問主動跟進,讓客戶買到合心水的產品。

政府年金則只靠廣告宣傳,很多市民要了解箇中細節或是申請,要自行聯絡香港年金公司,對年紀大的打工仔會構成不便,同時有跟私營市場搶生意之嫌,有違自由市場經濟原則。

再者,人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計劃,有些人選擇先苦後甜,先努力工作,退休後才痛痛快快豪一次,例如去個長途旅行。

如果可以一筆過提取強積金,他們就可以自己決定如何使用,先撥部分儲蓄滿足願望,餘下就作為未來的生活費。

然而,政府把強積金強制轉為年金,市民退休後每個月領取固定年金,只是對生活作幫補,卻扼殺了市民用錢的自由,辛苦打工一輩子,到頭來連奢侈地享受人生的願望也落空。

筆者理解政府是出於一片好意,擔心有人不懂理財,一筆過領取強積金後會很快便花光,到頭來又要靠政府接濟,才想出此法。但筆者擔心政府最後是好心做壞事,因為現時很多香港人教育水平已經提高,不少都懂得未雨綢繆,加上像可扣稅延期年金等產品也有相同作用,政府實在不宜再干涉市民的財務計劃,以免再加深社會怨氣,希望相關部門及從政者三思而後行。

(原文刊登於2021年10月2日 信報<保險解碼>干預退休保障或好心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