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 兩貼士避免「斷供無賠」

最近大台某電視節目播出了一宗保險索償爭議,事主買的人壽保單供了18年,過身後家人卻得不到賠償,然後節目大字標題寫着「有供無賠」。不過,只要看畢整個節目,就會了解又是「標題黨出沒」嘩眾取寵,正確應該是「斷供無賠」。

個案中的事主李先生在1991年所買的人壽保險,設有抗通脹的選項,即保額會年年增加以抵消通脹影響,惟保費也會相應增加,結果保費由1991年每半年約1700元加至2016年每半年逾26000元。期間李先生曾聯絡保險公司查詢保費供款,職員表示李先生可選擇供款或不供款,如不供可以利用保單內的現金價值繳交保費。於是李先生自2009年起便間歇性供款,按節目顯示的文件可看出,實際是大部分時間也沒有供款,所以保單便啟用了「自動保單貸款」功能。

抗通脹選項加重供款負擔

2012年李先生不幸患上胃癌四期,由於李生李太要專心做治療,忽略保單事宜。直至2016年,李太發現家中有一封「繳費通知書」才發現保費逾期,之後雖然主動聯絡保險公司補交保費,但保險公司表示保單已經失效。李先生其後不幸離世,李太拿着失效的保單當然無法進行人壽理賠,所以有感18年供款等於「白供」。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筆者十分同情李生李太的遭遇,大病當前,交保費這種瑣碎事,確實很易被遺忘,但畢竟這事出於投保人的疏忽,他生前也曾為此自責,該保險公司只是依足規例辦事,亦難以追究其過失。

為了避免再有相似的不幸事件發生,有幾點想提醒讀者。首先,大家要慎重考慮是否需要反通脹選項,從上述個案中,李先生的保費在25年間,在複息效應下增幅超過15倍。就算當年通脹不高,甚至通縮,或是投保人收入下跌,保費仍然會繼續加,究竟投保人的經濟能力能否負擔有關增幅?若然投保人打算行使「自動保單貸款」繳交保費,在反通脹選項之下,會加速耗盡保單內的現金價值。

不宜濫用自動保單貸款

第二,投保人不宜濫用「自動保單貸款」功能。該功能是為保障投保人的保單權益之用,例如忘記交保費,又或是投保人突然遇上財務周轉困難,便可利用「自動保單貸款」繳交保費,以防斷保,但假如投保人財政能力沒有問題,繼續供款會比較好,一來不會影響保單的紅利滾存,二來可以防止現金價值耗盡而令保單自動中斷。

假如迫不得已動用了「自動保單貸款」,由於這是屬於短期貸款模式,當經濟狀況好轉時可馬上向保險公司還款,便不會影響到保單價值。雖然此舉要付貸款利息,但理財上卻更具彈性,因為紅利一旦提取後,便無法再存入保單之中,要重新累積紅利。而局部退保不止影響保單價值,更會影響保障金額,以往的供款也是白廢。

其實李先生個案中也有「傷殘保費豁免權益」,假如李生在2012年發病時能及時申請,保費便可豁免直到康復,可避過「斷保」一劫。究竟傷殘保費豁免權益是什麼?下次再續。

(原文刊登於2023年2月18日 信報<保險解碼>兩貼士避免「斷供無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