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銀色債券變雞肋三原因

政府推出的第二批銀色債券,於今年6月6日至14日供65歲以上長者認購,總額30億元,每手入場費1萬元,派息跟通脹率,但有2厘包底息率。

記得去年銀債首次推出,僅得7.6萬人申請,每人平均獲分4至5手。反應不及通脹掛鈎債券(iBond)。據統計,全港有119萬名65歲以上長者,即認購人數僅佔全港長者6.4%。

很多專家都說銀債穩陣,可抗通脹,若然遇上低通脹或通縮都有2厘息,而且入場費又不高,理應受到長者歡迎,何解反應如此冷淡?筆者想到有三個原因。

回報欠吸引

首先,iBond反應熱烈,是因為推出時正值高通脹,2011年香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飇升至5%以上,更一度高見7.9%。而iBond的派息確實不俗,早期大都可以有4至5厘息率。而當時全球央行正值行低息兼量化寬鬆政策,要穩陣兼有4厘以上息率的投資工具極少,所以造成一窩蜂認購iBond。

現在通脹已開始走低,去年通脹大部分時間處於3厘以下,年底跌穿2厘,今年2月更曾出現0.1%的通縮。即是說,買了銀債很大可能只能坐收2厘保證回報。就算有長者獲得5手銀債,5萬元投資,每年僅可收1000元利息,如果只獲分派一、兩手,每年只得數百元收入,真係食餐飯都冇咗。

進入加息期

第二個原因是現時開始處加息周期,美國今年已經加了兩次息,今個月有機會再加第三次,年底更傳有可能「縮表」,威力等於加三次息。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鈎,不可能長時間不跟隨美國加息,所以香港銀行加息是遲早的事。

若然香港也步入加息周期,未來做一些年期較長及大額的定期存款,也有機會取得2厘息率,何需大費周章申請銀債,還要資金被鎖3年?

市場選擇多

最後,是香港早前已宣布將推出長者公營年金計劃,很大機會在明年中開始實施,入場費低至5萬元,最高可投資100萬元。如果男性投資10萬元,每月最多可獲580港元,回報率高達7厘。此外,坊間亦有一些私營年金可供選擇,部分回報不遜於公營年金,而且在供款及取回年金時更有彈性。

長者們既然有更吸引的年金選擇,只得2厘回報的銀債變得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作者為CFP認可財務策劃師

 

(原文刊登於2017年6月19日 信報<保險解碼>銀色債券變雞肋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