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紅利保須衡量賣點與風險

自金融海嘯後,香港經歷約10年的超低息環境,由於持有現金會跑輸通脹,故不少人將資金轉投回報較高的紅利保險,紅利保需求因此增大,相關產品競爭亦愈趨激烈。

保險公司為了吸客,除在息率回報鬥高外,更推出一些噱頭,當中包括保費假期,以及可鎖定終期紅利選項。這些表面上看似優惠,但實際隱藏風險。

所謂保費假期,是客戶供款一段時間,期間從未在保單內提取任何紅利、保證現金、基金單位,讓保單內累積的錢自動替你交保費,使你不用掏腰包,達到暫停繳交的感覺,一般長達數年至終身,視乎累積金額多少而定。

削弱現金總值增長

此舉原意是讓客戶在財務安排上更有靈活性,不過,紅利保最大的增長潛力是來自複息效應,在停繳保費期間,保單現金價值增長幾乎停滯不前,甚至下跌。複息效應威力大減,整體潛在回報亦將大降。為此金管局早於2013年已發出通告,提醒市民保費假期對保單回報的影響。

另外,保費假期結束後,客戶仍須繼續供款。但有些客戶可能忘記繳款,甚至有些會誤會保費假期行使後,就毋須再繳保費。在這情況下,保險公司為保障客戶的保障有效性,會根據保單條款行使自動保單貸款安排,這也會進一步扣減保單內的累積回報,最後或有機會導致保單現金價值不足而斷保。

過早鎖定拖低回報

至於鎖定終期紅利選項,是客戶可將保單部分終期紅利轉換成周年紅利,成為保證收益。很多客戶一聽到「保證」二字便會雙眼發光,但其實這個選項同樣有機會大幅降低保單潛在回報。

事實上,終期紅利雖然是非保證收益,但此部分是保單價值的強勁增長所在,一旦轉換為周年紅利,便只能按一個較低的息率繼續滾存,整體回報便會與當初建議書上所示的有出入。

假設一個40歲男性買一份總保費25萬美元的保單,當他在第15個周年行使自動鎖定紅利選項,到第88個保單周年時,總現金價值與未行使選項時相比,隨時會少逾千萬美元。

近期環球經濟好轉,美國又進入加息周期,市場造好,保單終期紅利大有機會表現理想,若然過早鎖定終期紅利,便等於在樓市上升周期中太早沽樓套現,結果無法享受牛市升浪,白白錯失最佳投資機會。

其實,買紅利保無非是想滾大手上資金,以作日後退休或留給子女等較長線之用,所以挑選產品時,千萬別被一些花巧的賣點轉移視線,白白犧性了保單的潛在回報增長。

 

(原文刊登於2018年5月19日 信報<保險解碼>紅利保須衡量賣點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