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 退休必備三桶金 完善財務所需

一提到退休所需費用,很多人都只集中於生活費,即衣食住行娛樂等等,但這只是退休規劃的其中一環。我們在準備退休金,其實還有兩桶金要注意,分別是醫療金及照護金,而這兩項往往被人忽略。

當年紀大了,百病開始纏身,用到醫療的機會愈來愈高。例如白內障是長者最常遇見的問題,很多人都需要更換眼球的人工水晶體。有些長者亦會出現關節退化,影響到日常生活,有機會需要更換人工關節。

 

醫療恐燒錢 大失預算

這些雖然只屬於小手術,但動輒也要數萬元,對於沒有收入的退休人士而言,也是一項頗大的負擔,有機會因為要支付醫療費用,而減省其他生活開支,影響到生活質素。

若然不幸遇上大病,患上癌症、心臟病或腎衰竭等,手術費及之後的治療費,隨時達六至七位數字,所儲的退休金可能會失去了大部分,甚至「一鋪清袋」,打亂退休後的財務預算。

這還未計及醫療通脹,筆者去年一篇專欄文章〈醫療費用和保費急升三大原因〉,2024年醫療通脹率預計達8.4%,箇中原因是創新醫療法費用不菲、人口老化,以及慢性病不斷增加,有興趣可以細閱該文章,在此反而想帶出,這3個原因在可見未來都不會改變,意味醫療費用未來只會不斷上升。

當然,有些人會選擇到公立醫院求診,可減低醫療負擔。但最近政府宣布要改革公立醫療收費,很多醫療項目明年加價,例如急症室非危急求診費用會由180元加至400元,急症室病床收費每日加至300元,專科門診每項藥費升至20元,從前非緊急放射診斷及病理檢驗服務皆免費,但現在進階至高階項目則徵收50至500元不等。

 

藉醫保轉嫁費用風險

雖然加價後公立醫療費用較私家醫療服務便宜,但如果是慢性病,小數怕長計,會是沉重的財務負擔。更何況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非緊急個案隨時要等好幾年,與其長痛,有些人最後仍是選擇自費向私家醫生求診,以求盡快接受治療。故退休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預備好醫療金,以應付突如其來的醫療開支。然而健康狀況無法預料,準備太多資金會吃力,準備太少仍是有機會影響到退休生活,所以最佳方法便是將這個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

現時最便宜的自願醫保標準計劃,一年保障額最高達42萬元,足以應付小型手術或是公立醫療的費用。有些高端醫療則只須支付墊底費,每年便有高達數百元甚至數千元的醫療保障,對於需要進行大型手術或是長期病患者,則相當有用。

另外,意外保險亦有門診保障,但凡因意外引起傷病,要到門診接受治療,甚至是跌打、物理治療,都有所保障。但要留意,意外保的保障期設有年齡限制,有些短至60歲。若然想退休後也有保障,宜選一些保障期長達75歲甚至80歲的產品。

假如大家備有保障齊全的醫保及意外保,便等於添置了醫療金,進一步完善退休財務規劃所需。下期再為大家談談退休最後一桶金:照護金。

 

作者周榮佳(Wave)從事保險業廿多年,擁有15個專業資格的11本暢銷書作家。現職某大保險公司高級資深區域總監。

 

(原文刊登於2025年5月3日 信報 <保險解碼> — 《退休必備三桶金 完善財務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