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個讀者求助個案,他因為甲狀腺問題,醫生建議做手術切除,手術費大約5萬元,他打算先向保險公司申請預先批核,怎知保險公司只能批出最高3萬元手術費,令他大失預算,目前仍為決定採用什麼治療方式而煩惱。該讀者買的是一般自願醫保大房計劃,因為並非採用保險公司的網絡醫生,根據合理及慣常收費賠償,所以手術費只能根據政府醫院私家部收費作參考,而相關手術費用大約5萬至6萬元,與他目前醫生的報價相若,但大房計劃需要有50%調整。換言之,相關手術費最多只能賠償3萬元。他曾尋求其他醫生意見,手術費都不低於5萬元。
讀者抱怨,保險公司此舉限制了他們看醫生的選擇,假如不採用網絡醫生,就要自付昂貴的手術費及麻醉費差價,有感不公平。
事實上,如果採用網絡醫生,收費差距會大幅收窄。筆者近來也有一位買了一般自願醫保大房計劃的客戶要在私家醫院「通波仔」,醫院報價14萬元,預先批核為逾13萬元,自付額只需7000元,客戶非常滿意。
筆者也理解保險公司的做法,皆因近年醫療通脹加劇,部分私家醫院及資深醫生收費亦較高昂,令保險公司理賠金額不斷增加。保險公司要維持財務穩健,不外乎是開源節流,開源就是增加保費,筆者都有購買醫保,也是醫療通脹的受害者之一,所以明白很多投保人的痛苦。
惟加保費後,保險公司同樣面對客戶流失的壓力,所以也要節流。現在愈來愈多保險公司會建立一個強大醫生網絡,與多名醫生協議收費,避免出現天價手術費情況;甚至乎收購日間醫療中心或診所,務求控制賠償支出,令到加價壓力減低,對客戶或保險公司都是雙贏。
其實「合理及慣常」收費在醫保條款中一直存在,只是保險公司未有嚴厲執行,直至最近賠付壓力大增,一眾保險公司才齊齊關注。
何謂「合理及慣常」?簡單來說就是市價,然而,這也是個模糊概念,要以哪家私家醫院和哪位醫生的收費作為標準?既沒有一個機構作統計,才會衍生了以政府醫院私家部這公型機構作為賠償準則,後來愈來愈多保險公司採用,成為賠償新常態。惟政府醫院收費偏低人所皆知,即使私家部門也較市場平均數低,變相賠償已非市價,而是市場最低價。就算客戶買了高端醫療計劃,獲得的賠償也要與政府醫院看齊。如果像讀者買的是普通大房計劃,賠償再打折,變得少上加少。
要知道保險客戶最少分為兩類:一類是價格敏感型,最重要的是保費合理,保障少些、賠不足也沒所謂。另一類是付得起錢,不介意保費貴一點,最重要的是賠得足,服務好。保險公司以往着重開源,只會得失前者,但現在全部客戶開源節流一併進行,加價之餘又把賠償與政府醫院私家部看齊,卻是一竹篙打一船人。
筆者也認為保險公司不應由一個極端走往另一極端,應以客戶為中心,把不同客群、不同產品以不同方式處理,例如高端醫療的客戶,可以用政府醫院私家收費乘以一個較高的調整因子,達到比市價高一點的水平。反而一般大房的客戶,可乘一個較低的調整因子,而不要加保費。否則,保險公司又加價,又削減保障,結果兩邊不討好,得失所有客戶。
作者周榮佳(Wave)從事保險業20多年,擁有15個專業資格的11本暢銷書作家。現職某大保險公司高級資深區域總監。
(原文刊登於2024年12月21日 信報 <保險解碼> — 《自願醫保陷加價減保障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