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 告別超現實回報率 建立儲蓄保信心

近日有報道指出,保監局擬推出多項措施整頓分紅保險,包括研究為利益說明的紅利息率設立上限,以及建立一站式分紅實現率比較平台等,據悉當局正就細節向業界諮詢。

在眾多招數中,較多人關注的是會為保單預期回報率引入「窗口指導」,傳聞美元指引利率上限(Illustration Cap)為6.5%,港元為6%。另外,會訂立實際利率上限(Hard Cap),為所有保單年份以及三大情景(悲觀、基本、樂觀)訂立可容許的預期回報率最高水平。當局亦會因應市場變化,以及預設投資組合模型,定期檢視這兩項指標利率。

 

儲蓄保單急增 內地客需求大

雖說香港是自由市場,保險產品也屬於私人市場的金融產品,理論上愈少監管愈好,但筆者也贊同今次保監的舉動,事關香港保險業市場龐大,尤其是內地人近年購買分紅保險數目亦有上升趨勢,有關監管可更有效保障投保人利益。

根據保監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保險業臨時數據,長期業務(不包括退休計劃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為1159億元,按年升12.3%,其中非投資相連的個人人壽及年金佔比最高,新造保費達1113億元,按年增加15.5%,反而投資相連的個人人壽及年金產品則按年跌34.7%,至43億元。

有趣的是,來自內地訪港旅客新造保費數目上半年雖然少了6.9%,分項中的儲蓄人壽卻升5.8%,達35.9億元。新造保單數目升幅更大,上半年有10.6萬份,按年升17%,其中儲蓄保單漲幅達62.2%,遠遠跑贏整體升幅。

由此可見,不少內地人仍有興趣買香港保險,只是投保的保費下降了,以致出現保單數目升,保費總額下跌的現象。惟儲蓄人壽卻是少數「價量齊升」的產品,可見內地人對相關產品是何等渴求。

然而,由於香港保險業實施了「風險為本」資本制度 (Risk Based Capital,簡稱RBC),以致近年保險公司推出愈來愈多非保證紅利比例甚高的產品,有些保險企業的紅利實現率亦差強人意,相關數字長期偏低。早前有某保險平台列出了各大保險公司的紅利實現率數據,有個別保險公司雖然做到100%實現率,但只是平均數字,原來該公司最高及最低的紅利差距很大,而且大部分的紅利實現率都不達標,只是個別表現超好的產品拉高了平均回報而已,難免有誤導消費者之嫌。

 

美減息 個別同業仍假設高回報

事實上,現時有些小型保險公司由於品牌相對欠吸引,為了增加競爭力,會在給客戶的建議書上訂立一個非常進取的假設回報吸引客戶,例如在現時美國減息環境下,有個別保險公司的儲蓄產品仍沿用美元指引利率7.1%,是相當脫離現實的,紅利實現率甚難達標。

值得注意的是,分紅偏低和紅利實現率未達預期,除了這些過於進取的假設數字外,更重要的是某些保險公司的投資表現欠佳所致。有些險企的投資團隊未能在市場上有效創造理想回報,或投資策略過於保守,導致整體投資收益未如理想。由於紅利屬非保證,保險公司就算做不到建議書上的分紅承諾,客戶亦只能逆來順受。

筆者雖然是保險業內人士,但也認為保險公司不應訂立一個超現實的回報率,因為買儲蓄保險的客戶一般都是投資取態比較穩健的人士,進取的反而會選擇買投資相連保險,甚至索性投資股票等較高風險的工具。穩健人士通常會對預期回報有合理的期望,故實際回報不宜與預期相差太遠。

假如保監局對分紅儲蓄保險預期利率設限,雖然此舉會令一些細公司失去用高回報率作招徠的競爭優勢,但對一向採取較保守數字的保險公司有利。

長遠而言,這項措施有助於改善業界整體紅利實現率達標,提升大眾對儲蓄保險以至整個香港保險業的信心,促進行業更健康發展。

 

作者周榮佳(Wave)從事保險業20多年,是擁有15個專業資格的11本暢銷書作家。現職某大保險公司高級資深區域總監。

 

(原文刊登於2024年11月30日 信報 <保險解碼> — 《告別超現實回報率 建立儲蓄保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