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 年金免資產審查着數嗎?

政府研究將強積金轉為政府公共年金,繼早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放風之後,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也有提及相關建議,似乎實行的決心相當大。

此政策原意是想退休人士能有穩定的現金流,尤其是一些不懂理財的人,一旦一次過獲得大筆強積金,就有機會很快花光,最後還是要靠政府接濟。不過,由於政策細節仍未出台,引來社會不少迴響,很多人猜測是要把整筆強積金強制轉買政府年金,惟羅致光之後澄清,指強制性轉年金並不可行,一定會給市民選擇的自由;又表示可研究年金資產免納入審查,長者便有機會可同時申請長者生活津貼。

可同時申請長生津

現時普通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資助金額分別為2845及3815元,申請人資產上限為36.5萬和15.9萬元,兩者每月入息皆不能超過10330元。假如長者退休,領得一筆50萬元的強積金,便已經不合乎長者生活津貼的申請資格。

不過,如果政府容許年金免入息審查,長者把大約15萬元轉買公共年金,如果是65歲的男士,每月可以有約870元的現金流,女士則有795元,再加上2845元的普通長者生活津貼,每月便有3000多元,另外手上還有35萬元資金可作其他用途。

此外,如果把50萬元全數購買公共年金,男士每月可得2900元,女士亦可有2650元,由於手上已沒有多餘現金,可申請高額長者生活津貼3815元,換言之,長者每月有多達約6500至6700元的現金流。

在現今社會,6000多元可做什麼?如果再細心想想,香港生活最大開支就是房屋,長者若然是已經住在公屋,每月只交1000至2000元租金,每月6000多港元,省吃省喝下也只是剛剛足夠生活。但若長者輪候不到公屋,這筆現金就隨時全部用了來交租,生活上根本幫不到太大忙。

現金流不會隨通脹增加

更重要一點是,公共年金的現金流是每月固定的,不會隨通脹增加,現階段雖然有6000多元收入,但20年後,派發年金不變,就算長者生活津貼增加也不會多,隨時會入不敷支。所以把所有資產All-in在政府年金,再加長者生活津貼度日,是相當冒險的一種做法。

至於一些較富裕的長者,他們手上持有物業或者股票等其他資產,其實已失去了申請長者生活津貼的資格,而他們的投資也會帶來現金流,根本不需要政府為他們的生活操心。若把他們的強積金強制轉為政府年金,反而令他們失去其他投資機會。

所以,政府研究將強積金轉為年金,並非人人受惠。如羅局長所言,可以讓市民選擇轉與不轉,或是只作局部轉換,為市民提供多一個理財渠道,絕對無任歡迎。始終有些長者不擅理財,年金對他們來說是合適的工具,但不應一刀切,將所有強積金強制轉為公共年金,這就扼殺了大家的財產使用自由,反惹來社會不滿。

(原文刊登於2021年10月23日 信報<保險解碼>年金免資產審查着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