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破解住院保險誤會

坊間很多時稱醫療保險為住院保險,但這卻予人錯覺,以為事無大小入院都有得賠。其實醫療保險要成功理賠,重點是看有否醫療需要,若然撞車斷手斷腳、中風、癌症、心臟病,入院治療理所當然,保險公司必定要賠。

但有一些非醫療需要,例如很多人有胃氣便要入院照胃鏡,當做身體檢查,又或是腳甲倒生要入院剪腳甲,這情況保險公司便有權以非醫療需要為由不作賠償。

保障伸延至門診手術

早前有保險公司,把一些小手術,如腸鏡、胃鏡等,建議在門診或日間護理中心進行,隨即惹來很大迴響。這很容易令消費者誤會以前的條款是入院才可獲得賠償,現時轉為門診,是否代表照腸鏡、胃鏡入院便不獲賠償。再加上傳媒在未充分了解下,大字標題寫「照腸鏡、胃鏡不獲住院賠償」,令坊間誤會更深。

事實上,現時有不少保險公司的住院計劃,已把保障範圍伸延至門診,只要保單上說明賠門診小手術,無論你買的計劃是平是貴,都一樣可獲賠,只是每個計劃賠償上限不同而已。若然醫生有合理解釋,證明病人必須在醫院進行腸鏡、胃鏡等小手術,保險公司亦會照賠。

不過要留意一點,門診只包有醫療需要的小手術。所有檢查項目,如驗血、照CT Scan等等,無論有沒有醫療需要也不包括在內。反而這些檢查如在醫院進行,則可獲賠,只要醫生證明檢查有醫療需要便可。

對於簡單小手術只可在門診進行才可獲賠償這一點,其實細心想想並非壞事。試想想,當一個人要入院做腸鏡或胃鏡,一般都要留院,費用包括住院費、手術費、醫生巡房費,還有大量雜費。

筆者便試過在私家醫院陪伴患病的家人時,拿手提電腦出來工作,誰知連充電也要收錢。所以在私家醫院做一個小手術,埋單起碼要2萬至7萬元。但如果在日間護理中心做,很多時可以即日出院,收費亦較相宜。

眾所周知,醫療保險的保費是隨年齡增加而遞增,但近年醫療通脹情況嚴重,導致醫療保險賠償金遠超精算師的估算,保險公司為了不虧本,便把部分成本轉嫁消費者身上。

控制支出紓緩保費加幅

對於那些沒有索償過的投保人,卻硬食保費加幅,其實也不公平。保險公司為了平衡各方利益和感受,便選擇把簡單小手術個案,調往門診進行,透過控制支出,紓緩保費加幅壓力。其實站在病人立場,賠償金是實報實銷,他們不會有利可圖,最重要是醫好,在哪裏醫反而是其次,即日出院亦方便他們更彈性利用時間。

最後想說的是,若然真的有何不適,需要接受治療,大家除聽醫生診斷外,亦可先問問保險顧問的意見。決定是否入院做手術,如何做手術,都是由醫生與病人共同的決定,而保險公司的作用只是替病人繳付賬單。只要大家溝通清楚,在賠償表格寫明因何原因入院,為何要做手術,如此理賠爭拗便會減少。

 

(原文刊登於2017年12月2日 信報<保險解碼>破解住院保險誤會》)